2025年7月27日,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“E探银和”学生社会实践支队在东京聚焦“AI赋能老龄化应对”主题,专访了AI创业公司Sparticle创始人金峰。此次访谈,金峰结合日本老龄化现状与行业生态,深度分享了AI应用的机遇、技术难点及破局思路,为支队探索“数字技术适配老龄社会”提供了一线实践参考。
发展机遇:从用户痛点到产业空白
日本老年人工作比例高且工作环境待遇良好,但他们在使用传统搜索工具时面临明显障碍——这为AI产品创造了明确需求。金峰观察到,日本消费电子产业“软硬结合”的产品供给不足,而中国在硬件领域具备成熟方案,可与日本市场的需求形成互补;同时,日本企业更倾向“定制化补充”,而非颠覆性创新,对能提升效率的AI解决方案有意愿付费,这为专注垂直场景的AI公司提供了合作可能。
技术破局:破解老年用户适配难题
在AI落地老龄化场景的过程中,技术适配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。针对现存的一些技术挑战,金峰给出了Sparticle的技术解决方案:
——应对语言习惯差异:定制化识别与多模态分析。金峰指出,日本老年人的语法更老派,且地方口音普遍且严重。为此,团队开发了专门的语音识别引擎,通过收集老年群体的语音数据,结合大模型对上下文、语调和语气的分析,推测用户真实语义;同时引入多模态模型,结合音视频、语气、语境,进一步解读深层含义,避免因语言表达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。
——解决汉字阅读障碍:汉字标注与内容简化。针对部分老年人及低教育程度群体的汉字阅读困难问题,Sparticle在产品中加入假名标注功能,同时通过AI算法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,将长文拆解为短句、要点,搭配图文结合的呈现形式,降低阅读压力。
——规避“AI幻觉”:出处标注与推理可视化。大模型固有的“幻觉问题”,在面向老年群体的应用中尤为关键,错误信息可能影响其决策与判断。金峰介绍,Sparticle的解决方案是“双重保障”:一是明确标注AI生成内容的信息来源供用户溯源;二是让推理过程可视化,形成由信息到结论的完整逻辑链,让用户知道答案“从哪来”“为什么这么来”。
产业环境:保守生态下的创业挑战
机遇之外,日本独特的产业文化与社会环境同样为AI 创业公司带来挑战。日本软件产业存在“层层外包”的现象,核心技术迭代缓慢,这源于日本的“终身雇佣”文化——企业不轻易开除员工,也不愿招聘新技术人员,导致内部技术团队难以跟上AI浪潮,只能依赖外包完成项目,而外包模式又难以支撑创新研发。
在这种生态下,以Sparticle为代表的AI创业公司面临诸多现实难题:融资方面,日本本土对科技创业的风险投资极为保守,融资额度有限,难以支撑长期研发;招聘方面,优秀技术人才更倾向选择稳定的大公司,本土招聘难度大,团队需要在中国进行远程招聘;市场接受度方面,日本社会对新技术的态度偏保守,推广周期长,外国企业进入时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建立信任;数据获取方面,医疗、养老等核心领域的法规严格,数据隐私保护要求极高,导致AI模型训练所需的医疗健康数据难以获取,制约了医疗AI等方向的发展。
除了本土环境带来的挑战,Sparticle还需面对Google、OpenAI 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。这些巨头的“功能集成”策略,正挤压独立AI搜索公司的生存空间。
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,金峰提出破局思路。他强调,避免成为巨头的“功能模块”是关键——独立AI公司需选择巨头无法快速跟进的垂直赛道,或构建差异化商业模式,才能在竞争中立足。
此次专访让支队深入了解到,AI在老龄化社会的落地,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需要对社会文化、产业生态的深度适配。Sparticle通过定制化技术方案解决老年用户痛点,以跨境人才策略应对本土招聘难题,其经验为“技术如何融入复杂社会场景”提供了鲜活案例。
支队成员表示,金峰分享的日本市场“稳定与保守并存、机遇与挑战交织”的特点,对国内AI赋能养老产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——未来在推进适老化AI产品研发时,需兼顾技术创新与用户习惯,结合本土社会文化特点,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老年群体。而Sparticle在垂直领域的专注与差异化探索,也为国内AI创业公司提供了“小而美”的发展思路,助力智慧养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(文:林天皓)
举报邮箱: Jubao_Ts@163.com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。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 城乡发展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;城乡发展网非新闻媒体,不提供新闻服务;